健康新知

未來的隨行醫生:智慧醫療APP
未來的隨行醫生:智慧醫療APP

2014-10-31 09:33:32 來源:精品購物指南 微博

導語:在經歷了數個Bug的延誤後,蘋果iOS 8系統的HealthKit終於開始廣泛兼容各種健康類應用,iOS設備彙集第三方設備、應用的用戶健康數據,並聯合診所、醫院等醫療機構,創造一個標准 化的健康平台。Apple Watch+HealthKit模式將開啟未來智慧醫療之門,讓移動健康如影隨形。
蘋果通過HealthKit和Apple Watch將2060年這位先生一天的健康管理帶到了現實中。
HealthKit是一個私人健康數據平台,可以整合第三方健康應用數據,並與醫療機構合作,允許醫療機構接收或傳輸你的數據,你可以在 HealthKit中看到自己每天消耗多少卡路裡、睡了多長時間、跑了多少公裡等。同時它整合Apple Watch,時刻監測佩戴者的身體狀況,在iPhone上能看到相關的信息。至此,蘋果讓遙不可及的移動智能醫療正式落地並逐漸普及。《華爾街日報》網絡 版稱:“過去多年中,蘋果已經顛覆了多個行業,例如唱片和手機業。現在,蘋果又開始瞄准運動和健康領域。”這種整合模式打通了可穿戴設備、軟件和醫療機構 之間的壁壘,無疑將極大改變我們的健康生活。
  未來我們隨時隨地就能得到醫生的救助和診療嗎?答案是肯定的。今後的可穿戴設備和健康APP不僅只是起到監測血糖、血壓、心率、血氧含量、體溫、呼吸 頻率等人體健康指標的作用,更是可以利用健康平台,將佩戴者的數據同步至醫療機構數據庫,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的互動。如果發燒 了,手機APP會立刻向你推薦符合症狀的正確藥品;心髒病發或暈倒,手環或手表立刻發送定位和求救信號到急救中心;去醫院就診前,醫生提前從數據庫中提取 身體數據幫助診療……這些都將在不遠的未來實現,我們的生活將徹底遠離“去醫院掛號、排隊、診斷、拿藥”等繁瑣環節,這就是移動智能醫療帶來的極大便利和 變革。
那麼可穿戴設備火爆了這麼久,為什麼還依然停留在監測數據的層面呢?其實無論是智能健康的硬件還是軟件,最大的問題是數據共享無法打通醫療機構這一關,蘋 果HealthKit的出現為眾多可穿戴設備廠商開了個好頭。而谷歌在2008年涉足電子健康市場時,就提供了一項健康數據分享服務,聯合CVS藥房及 Withings等廠商,讓用戶可以在其健康平台建立個人數據,更方便地獲得健康服務。但遺憾的是,它沒有集成主流的醫療服務及保險機構,並且沒有 Google Glass這樣強大的硬件配合,所以最終於2011年結束了Google Health服務。
不過,得益於搜索引擎獲得的龐大數據,谷歌搜索本身也是一個極受歡迎的自我診斷平台,據皮尤數據中心顯示,35%的美國人習慣在谷歌上搜索病症進行自我診 斷,所以谷歌也獲得了“Dr. Google”的外號。而最新發布的專注於運動數據彙集及分享的Google Fit能夠從第三方健身設備、應用中讀取數據,並形成大數據。不過,它並不能支持廣泛的醫療機構。
  另一互聯網巨頭微軟也在此領域有所嘗試,其推出的ealthVault服務創立於2007年,是一項基於網絡存儲的衛生健康服務,用戶可從大約150 個應用程序及200款兼容第三方設備上獲得數據,還包括用藥史、醫療檢測等信息。盡管HealthVault擁有一個iPhone及 WindowsPhone應用,但使用體驗一般,一些功能更傾向於Windows設備,所以並未形成廣泛影響力。
谷歌和微軟都沒有讓移動智能醫療成為主流,但如今這一領域在蘋果強大的全球軟硬件號召力影響下正在逐步走進尋常百姓家,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機、一部可穿戴設備和強大的移動網絡,我們的健康將得到更全面、實時的保障。
  就像大家已經用手機聊天、租車、看新聞、購物一樣,移動互聯網這個強大的引擎也在驅動著醫療向個性化、移動化方向發展。到2015年,超過50%的手 機用戶將使用移動醫療應用,智能膠囊、智能護腕、智能健康監測等產品將會廣泛應用,借助智能手持終端和傳感器,有效地測量和傳輸健康數據。特別是中國,到 2050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增至近4.4億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34%,中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對老齡人口進行慢性病監測、降低長期醫療費用尤為 重要。另外,我國醫療資源供給嚴重短缺,尤其是在偏遠地區,人們在醫療上的需求與現實中醫療條件的不足形成衝突,為移動醫療深度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但現 實是,只有公立醫院數據開放,移動智能醫療的一切才更便捷,更有意義,否則,只能做極為有限的生理數據記錄,對管理健康的作用不大。
2060 年的某一天
7:00 早上醒來看到的第一個手機通知來自健康管理軟件,它告知我昨晚的睡眠質量、血壓、心跳等信息,給予建議,把數據放入個人醫療信息庫。
9:25 會議室個人藥品管理軟件通知我應該吃藥了,前段時間因病住院現在處於恢復期,我的主治醫生也可以第一時間了解我服藥情況並監督和管理。
10:00 辦公室吃完藥,醫院的關系管理軟件給我發來了提醒信息:“已經預約接醫生的診療,時間為10分鐘,如需更改時間,請告知系統。”
11:45 餐廳忽然想起下午父親要去醫院看病,將他數據庫的病案信息裡發到了老醫生的中醫醫師病人管理檔案中,可以在看病之前幫助分析病情。
13:30 家裡下午向公司請了假去做全面體檢,登錄全國醫院醫療平台預約系統軟件為自己預約了體檢,系統為我分配了時間,誤差前後10分鐘。
17:30 醫院進行基礎體檢,檢查結果立刻由醫院的醫療軟件發送至我的手機,告知我目前身體一切正常。
19:00 健身房在做力量訓練時,我佩戴的智能手環將監測的身體數據和運動情況實時傳輸至大數據平台,與我的健友一起分享交流。未來我們怎樣照顧身體?
采集個人數據智能終端能更簡便、實時地測量人體的各項指標,如血壓、心率、運動狀況等。在將來,更多的測量儀器會向小型化、移動化發展,並增加血糖、白細胞、B 超、腦電波等監測功能。某些目前只能在醫院做的檢查會慢慢移動到智能終端,配合雲計算與專家系統,可以隨時隨地完成診斷。
醫療服務 生活建議目前智能終端只能起到提醒功能,往往沒有醫學技術的支持。可以預見的是將來按摩、康復等手段可以實現移動智能化。如果有分子級別的3D Printing終端設備,更可以直接打印藥物或者納米機器人來解決問題。
搜集更大 規模數據真正的大數據,只有把個人基因組、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甚至實時的心跳、激素、血壓數據都包含在內,才有可能對某些疾病有更深入的認識,實現醫療技術和研究的長久發展。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