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

台灣健診浮沉三十載
台灣健診浮沉三十載
另闢海外市場、大數據藍海


今年,國際健診學會(InternationalHealth Evaluation & PromotionAssociation, IHEPA)繼 2000年的台北年會後,於 10月 9日至 11日再度於台北舉行年會,邀集日本、中國、新加坡、韓國及美國等專家交流全球健康管理趨勢,探討健康識能 (Health Literacy)。
回想上次在台北舉辦來自 9國逾 300人參與的年會,中華民國健診學會理事長、和信醫院副院長謝炎堯直說,14年前是健診學會的巔峰,如今榮景不再,此次僅約 100多人參與年會。

健診學術發展沒落
他指出,健診發展數十年,在國外,美國健診學會及歐洲健診學會都逐漸沒落,只餘健診發源地日本及市場興起迅速的中國還有學術研討的發展空間;在國內,則因財團、醫院及政府競爭,自費健診市場已然失序。
醫院競相發展高價健診,謝炎堯指出,全套健診的合理價格應是新台幣 2萬元,坊間動輒開價一次 8萬、10萬的健診,噱頭成分居多;而政府鼓勵一般低價位健診、單一疾病篩檢等,也影響民眾,以為每年接受較少項目的檢查即可,長久下來無法提升健診的素質。
謝炎堯很是憂心。他指出,健診是國家基層醫療及預防醫學的基石,現今健診雖然看似發展蓬勃,但創新缺口已久,加上醫院競逐高價健診的惡性循環,他對台灣健診產業的未來十分悲觀。

「二代健診」概念商機
不過,健康管理機構近年紛紛成立,健診產業在預防醫學的加持成立,仍被業者看好。
成立26年的台灣老字號健診機構-美兆健康管理機構總經理王薇引述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藥方》中所言:「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指出預防醫學使得健診愈發重要,市場成長十分可期,美兆近幾年業績就有微幅成長。
面對醫院的強勢來襲,美兆在台灣還有 3成的市占率,也早早將健診拓展為健康管理,更善用龐大會員資料庫,投入國人健康的大數據 (big data)分析;並布局海外,積極經營華人地區,在中、港、澳、馬來西亞等地普設健康管理中心。
美兆的年費會員制下,標準健診首年 1人約新台幣 2萬 2千元,第二年起每次新台幣 6千元。和醫院標準健診每次約 1萬 8千元相比,有價格上的優勢。



王薇指出,美兆一家診所單日接受健診人次達 180人,能夠以量制價,加以獨有的「MAJOR自動化健檢服務系統」,讓受檢者在 4小時完成檢查,當場拿到報告。這套系統也在 2003年傳授到健診發源地日本。
王薇強調,健康管理機構的會員制更能追蹤受檢者的健康狀況。美兆推出的「二代健診」概念,評估基礎生理功能的「理想值」,在受檢者功能失衡前就評估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和醫院健診為了「找出疾病」有別,也能更早預防疾病。
面對醫院競相推出健診,美兆妥適分配資源,以「醫檢分離」概念讓健診機構與醫療院所各司其職,美兆和教學等級的特約醫院合作,可轉介會員至包括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等數十家醫療院所。

建置「人體生物資料庫」
美兆二十餘年累積的 200萬人次健診,也讓美兆的資料庫成為英國 Bupa及日本 PL外,全球第三大的健診機構,也是亞洲第一家獨立於醫院以外的健診中心。
美兆累積的龐大資料庫就成為華人健康研究重要數據。基於美兆資料庫的研究論文分別在2008及2011年登上《柳葉刀》(《Lancet》),今年國家衛生研究院教授溫啟邦也透過美兆資料庫研究發現,若患有糖尿病又同時吸菸,平均少活 14.4年。
美兆從 2002至 2008年間所蒐集 74,378人共 96,966人次的檢體,建置人體生物資料庫,加上分別自 1994年及 1996年開始的健康檢查資料及健康問卷資料,並有完備的資料使用同意問卷,是生醫研究寶藏。
為了專注發揮資料價值,美兆在今年初成立演譯基金會託管此大型人體生物資料庫。王薇指出,美兆資料庫將可以用於生物指標及診斷工具開發。走過近 30年,在醫院的強勢競爭下,健診機構也找出市場差異,有信心站穩自費健診的市場地位。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