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知

台大解謎 癌症轉移可預測
台大解謎 癌症轉移可預測
跨國團隊揭關鍵機制 早期癌患福音
2015年11月12日      【許敏溶、蔡明樺╱台北報導】

台灣大學參與的跨國研究團隊,解開癌症擴散機制之謎,發現癌細胞在轉移前會大量分泌「胞外泌體」,到特定器官建立有利癌細胞轉移的環境,而這物質的表面更有如郵遞區碼功能的蛋白受體,可讓胞外泌體準確到達特定器官。研究結果未來可應用到精準預測癌細胞是否會轉移及轉移的位置,論文上月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

癌症轉移是造成癌症病患死亡主因,但目前醫界只能透過血液中的癌細胞得知癌症轉移到什麼器官,不能預知是否會轉移。 

論文登《自然》期刊
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副教授兼生技中心副研究員沈湯龍,參與包括美國康乃爾醫學院等七國、共十二個研究單位組成的跨國團隊,經過三年努力,找出能更早發現癌症轉移的機制,上月底研究論文登上《自然》,沈湯龍名列第一作者,昨在台大公布成果。 


台大植微系副教授沈湯龍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找出癌症轉移的關鍵機制。吳貞慧攝


蛋白受體指定器官
沈湯龍說,早在一八八九年就有英國學者提出「種子土壤理論」,指癌細胞如同種子,要在已施肥環境中生長,也就是癌細胞轉移並非隨機發生,但這一直無法證實,直到二○○五年美國康乃爾醫學院教授大衛•萊登帶領的研究團隊,才證實這個理論,不過整個過程與機制仍不清楚。
沈湯龍加入大衛•萊登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在轉移到其他器官前,會釋放出大量「胞外泌體」(exosomes),內有幫助癌細胞轉移與成長的肥料,而「胞外泌體」表面則有「蛋白受體」(integrin),功能如同包裹信件上的郵遞區號,可精確地將癌細胞分泌的胞外泌體傳遞至特定遠端的器官。
沈湯龍說,該研究可提早並精準預測癌症將轉移的位置,在進行治療時可更精準,因而可降低醫療成本,病人也可因此減少痛苦,目前已和清華大學合作研發檢測晶片,預計一到兩年後可研發出來,但實際可應用的時間仍未定。
人在美國的大衛•萊登昨透過視訊受訪時表示,該研究提供一個新的方式,來鑑定哪些癌症患者可能發生轉移,不必等到癌症晚期,即可對早期癌症病患採取預防措施,達到防止癌症轉移效果,也將改變癌症病患的治療方式。 

提前投藥阻斷擴散
基隆長庚醫院癌症中心主任王正旭說,癌細胞轉移在治療上很棘手,尤其是易發生轉移的肺癌、乳癌等,此研究發現癌細胞轉移前的重要介質,若能驗出血液中有胞外泌體,就有機會用藥破壞其結構,阻斷癌細胞轉移的路徑,甚至可雙管齊下治療,針對癌細胞可能轉移的組織或器官提前投藥,對早期癌患是一大福音。 

台大跨國團隊 預測癌症轉移研究資訊
◎參與團隊:台大植微系副教授沈湯龍及美、日、德等7國、共12個研究單位參與
◎成果:發現癌細胞在轉移前會大量分泌奈米級「胞外泌體」,其表面有類似郵遞區號功能的「蛋白受體」,證明癌轉移非隨機隨地發生,而是可被預測
◎應用:登上《自然》期刊,未來可提早並精準預測癌症將轉移位置,從而進行適當治療,降低醫療成本並減少病人痛苦
資料來源:沈湯龍、台灣大學 



癌細胞轉移示意圖
台大參與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癌細胞轉移前會分泌「胞外泌體」,其表面上不同的「蛋白受體」有如郵遞區號,可將「胞外泌體」先送到特定器官,當成癌細胞的肥料。 
資料來源:台大、《蘋果》採訪整理

資料來源



上一則   |   回上頁   |   下一則